青海西寧市虎臺遺址公園,濃密的松柏花草間,掩映著一座仿古建筑,“五峰書院”大字牌匾,赫然入目。推門進去,紅柱灰墻、古香古色,白色連廊、書畫映襯,一派安靜雅致。萬余冊圖書,每天吸引眾多讀者。更有兒童閱讀區(qū)、南北廂房等個性化閱讀區(qū),讓人流連忘返。
如今,五峰書院在西寧市城西區(qū)已設8處。鬧市中、街巷間、社區(qū)里,市民總能尋得幾處讓心靈“靜下來”的地方。
鬧市中的“五峰書院—古城臺書屋”,不僅是小型圖書館也是黨員之家;昆侖橋西南側(cè)的賈小巷“五峰書院”藏在社區(qū)里,內(nèi)部空間寬敞、環(huán)境怡人;“五峰書院—鹽湖書屋”創(chuàng)意迭出、清新自然、細節(jié)用心……
五峰書院之名,其來有自。清光緒年間,西寧地方官員籌銀1.3萬兩創(chuàng)建書院,因五峰山林壑幽美,清泉映照,遂得此名。書院興,文化盛。古時書院,是文人雅士云集之處;今之書院,是西寧市民身邊的書房。近年來,城西區(qū)政府先后投入6100萬元建成8處五峰書院,向市民免費開放,形成“15分鐘文化圈”。
五峰書院以“書店+眾創(chuàng)空間、書店+咖啡、書店+文創(chuàng)”等多種方式,營造集創(chuàng)意、美學、生活等于一體的“城市書屋”。城西區(qū)文體旅游科技局局長于媛媛說:“書院全天免費開放,借書率高達80%,每天流動的圖書已達10萬余冊。”五峰書院各書屋之間開通一卡“通借通還”功能,不僅滿足了讀者閱讀需求,也使得圖書流動更新更快,實現(xiàn)資源整合、共建共享。
常去五峰書院閱讀的在讀博士生王小禾認為,這里的城市書屋做到了普及與研究的結合,既可以滿足普通市民休閑閱讀之需,也是學者獲取更多閱讀資源的好途徑。
占地面積上萬平方米、擁有15萬種、45萬冊圖書的幾何書店,就藏身在繁華的商街中,洞穴式的設計風格,豐富多彩的產(chǎn)品類型,不定期開展各種活動!拔覀円恢迸Υ蛟斐鞘形幕坝^,推動豐富、多元、思考與趣味并行的文化生活。這里已經(jīng)成為私人閱讀和公共文化交互的空間!睅缀螘旯ぷ魅藛T謝紅虹說。
修人文以潤繁華,設書院以增芬芳。城西區(qū)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,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,截至目前共建成農(nóng)家書屋10個,社區(qū)流動圖書室30個,鄉(xiāng)鎮(zhèn)綜合文化站6個,設置社區(qū)書屋40余處,“15分鐘文化圈”的半徑越擴越大。
“書屋是分享的平臺,有助于加強基層文化建設、堅定市民文化自信!背俏鲄^(qū)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張海霞說,讀書好、好讀書、讀好書,全民閱讀的氛圍,在這里越來越濃。